close
哈佛企管董事長 洪良浩 談自我管理

「管理」是企業運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節,而「企管」的原理,也可以運用到家庭的理財教育。台灣哈佛企管創始人洪良浩,多年來不但將「企管」的原理發揮在各大企業中,也將「企管」的原理運用到自己的家庭上。

「我父親在民國前十年出生,當年他一個人在台灣彰化開磚瓦廠,雖然家裡一共有九個兄弟姐妹,但是只要有人蓋廟宇,他就會半買半送地送磚瓦,所以像鹿港的天後宮、大甲鎮瀾宮中的一些磚瓦都是我爸爸製造的。不但如此,不管再怎麼辛苦,我父親都要我們幾個兄弟姐妹,能讀書就儘量去讀書。」洪良浩說。

正因為如此,洪良浩的兄弟姐妹每一位都唸到不錯的學歷,並一生受用無窮。「當時有人說,何必讓每個小孩都去唸書,那麼花錢,應該是多生一個小孩,家裡的磚瓦廠等於多一個人可以幫忙。可是,我父親卻不那麼想。」洪良浩說。

把「複雜」變為「簡單」

談到燒磚瓦,一間磚瓦室燒一次需要六、七天的時間,而且燒磚瓦的成敗決定於「火候」,如果太早將磚瓦拿出來,產品會不熟,太晚拿出來,又可能會變形,所以中間的學問很大。因此,許多人都向洪良浩的父親拜師學藝。

「但我父親卻說,燒磚瓦很簡單,只要在出風口的地方,放幾塊理想的成品,當未成品還在燒的時候,拿一塊出來,把內部打開和成品相比較,就這樣,每隔幾小時比較一次,一直到兩者品質非常相近的時候才停止。」洪良浩說。

就這樣,洪良浩的父親用「自創」的方式,將許多人認為非常困難的問題變得很簡單。「很多事情都是一樣,只要好好運用自己的腦力,就可以開發出無窮的寶藏。」洪良浩說。

因為父親的影響,洪良浩在求學過程中從來不讓人擔心。直到唸完大學後,洪良浩向父親表示出自己想出國留學的想法,洪良浩的父親說:「只要你能去,你就儘量去,但錢要自己想辦法。」於是洪良浩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考公費留學,這一考,還真的考上了。

「當時是1965年,我畢業後就在政大當助教,一個月薪水是八百塊錢,可是考上公費留學,一天的生活補助就有21塊美金。一天的生活費比一個月的薪水還要高,這樣的差異讓我感受良多。」

「管理」就是協助他人發展

他回國後,在政大教書,同時也替經濟日報寫有關「行銷」的專欄。由於專欄很受歡迎,讓他有不一樣的體認。「我當時就發現,雖然做生意和唸書是不同的兩件事,但是我唸書所做的學問,似乎可以為生意人帶來一些新的觀念。」

他認為,「管理」不是去「管教」別人,而是「協助」別人發展。後來,他更把企業經營中所會遇到的一些「複雜」的問題,濃縮成「精簡扼要」的思考模式,透過課程的教導,果然為很多企業解決了「經營管理」及「教育訓練」的難題。

「正因為我爸爸鼓勵我們多唸書,所以我也這樣鼓勵我的小孩。我每個月會給小孩兩千元買書基金,並帶他們到書局買自己喜歡看的書,但是買完後我會檢查。這樣做,是希望他們能養成唸書的好習慣。」

洪良浩的三個小孩,在父親的「協力發展」下,在自己的領域都有不錯的成就。他說:「我覺得人生中會有三個轉捩點,分別是『就學』、『就業』及『擇偶』如果為人父母的,都能在人生這三個階段中,協助自己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是一種非常成功的『親子管理』了。」

《本文摘自富爸爸華人版,錢滾滾來》

重點複習

從你的思考開始「管理」,拋開不利於你事業發展的個性:

1. 對上司的指示反應慢--拖延上司交代下來的事情,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不能立刻照上司的指示行事,常會給上司留下不樂意、不服從的印象。

2. 不懂得「彼得原理」--彼得原理是說,每個人最終會晉陞到他所不能勝任的階層。這道理幾乎人盡皆知,卻很少人覺得會適用到自己身上。一般人都覺得陞遷是件值得恭喜的事,但並不是所有的陞遷都對自己有利。不適合才能的陞遷,不過是加速印證彼得原理罷了,最常見的例子為優秀的行銷人員,因為成績卓越,管理階層覺得非要擢升他為行銷經理不可;可這位行銷人員也許對管理工作毫無興趣,而且讓他不能再直接從事他最擅長的行銷工作,這種安排對每個人都沒有益處。

3. 不可小覷企業文化的慣性--不要在小事上與大家反其道而行。

 4. 不該講的話,不要隨便說--很多人在陞遷上突然停滯不前,很重要的原因是將不該說的話,講給了不能信任的同事聽,結果卻讓許多輕而易舉的事更顯複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