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是要追尋物質上的富有又或者是讓自己內心不去因為外在的所有而產生不滿足?有人會覺得賺了錢就是該花該享受,也有人認為只要物質上能達到基本的滿足就不會再強求什麼,但到底什麼才能滿足呢?賺了兩萬期待三萬,賺了五萬期待十萬,到什麼時候才會滿足又才懂得滿足,物質的追求並非是罪惡,或許是人類環境使然,但如果把物質上的追求當成人生的目標,那人生是不是太廉價了?
每個人都可以重如泰山也可以輕如鴻毛,可是何時該重又何時該輕呢?不管別人的見解是否跟自己有所出入,還是想法跟我們認知的有差異都好,別把自己當成是萬事通,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都清楚,隨便的就否決掉別人的意見,可能我們都會有比較、爭輸贏的心態,認為這領域我懂,我就不能跟別人認輸,就不能接受別人的想法,只是當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用自以為懂的包裝包住自己,不只失去得到新智慧的機會更會把自己的人格變成自以為的代名詞。
擔心做錯事情,所以把自己的想法跟意見給封閉起來,用隨便或青菜的態度來看待每個決定,或許自己避免了犯錯的可能,可是是不是無形中把自己的自信給壓縮到看不見的角落,明知道自己有更好更適合的選擇,因為擔心犯錯、擔心別人給你的質疑、擔心是不是會失敗,結果又把自己該決定的機會給放棄掉,你放棄的或許只是無關緊要的小決定,但放棄久了會不會把自己的自信也給放棄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