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一個巴勒斯坦之子的正義追索。那是一九九四年的夏天,我接到一通拉姆安拉醫院院長打來的電話。「一個很有可能就是殺害你父親兇手的人剛剛坦承罪行。他從希伯崙被送到這裡,肚子上有嚴重的槍傷。你想來這裡看看這個人嗎?」

自從那位希伯崙軍事總部的警官否認這同一個人招認殺害我父親至今已經悠悠過了六個年頭。病患受的傷是在希伯崙住家附近被人從駛過的車上開槍射擊。希伯倫當地的醫院不肯收他;大家曉得他是殺人兇手和通敵者。所以他被送到拉姆安拉,醫院也予以救治。

一部作者的回憶錄、一段回家鄉的故事;拉加‧薛哈德是作者也是裡面的主角,原本居住在雅法的作者一家因為以色列跟巴基斯坦戰爭,讓美好幸福的家庭不得不搬離家鄉,但這其實是在拉加還沒出生前的事情,小拉加從沒看過大人口中的雅法,只是不斷的聽說它的美麗、它的溫暖,一九四八年的雅法對他而言是家卻又是陌生的家鄉,他可能無法理解雅法的美好,更可能無法去體會過去所謂的和平,但這環境卻影響了他。

在這些傳頌的背後,大人們可能只是想忘記當下戰爭帶給人的傷痛罷了!過去的雅法是和平又美麗的,和現在比較起來有如天壤之別,所以導致大家總是在回憶過去,對於當下卻又不願意面對,這情況到底是好?還是壞?其實我們沒有遭受戰火摧殘的人也是說不準的,然而拉加從一出生就得面對這些太多太多不確定因素,如:戰爭、宗教、種族甚至家族,是煎熬的人生,可是在災難中我們又能感受到他的學習、成長。

對拉加而言影響最深的應該是他的父親(律師:阿齊茲),或許在小時候外婆對他的影響也是有的,然而卻沒有他父親對他的深遠,或許同樣是男性,許多事情如同哥兒們能互相討論,只不過拉加對父親既尊敬又畏懼,畢竟一位哈佛畢業的律師老爸,這頭銜足以給他極大的壓力了,可是心裡卻又期待得到父親的認同,雖然拉加最後跟他父親的理念有了差異,但是目標都只有一個:替人民做點事情!不同的方向如果擁有同樣的理念,其實也不差,我想這是屬於拉加自己的道路,不屬於任何人的,包含家人甚至父親。

我們從新聞、報紙看到的戰爭都只是表面的皮毛,但從這本書看到的是戰爭的另一面,平民百姓在戰火下的苦難(平民往往是最不想要戰爭的人卻反而遭受傷害最嚴重的);有悲傷、有親情、有毀滅也有重建;當然我們永遠不可能去體會以色戰爭對於我們的影響,可是在這本書裡面,我看見了人的韌性以及對於自己理想的堅持,拉加用筆墨去宣導他的理念,肯定很艱難,然而我相信他做的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